(未显示2个用户的5个中间版本) | |||
第1行: | 第1行: | ||
{{version|2.7}} | {{version|2.7}} | ||
{{N| 印度宗教|Indian religions}}, 又称为{{N| 达摩宗教|Dharmic religions}}, 是[[东方宗教]]的一个分支。 | |||
随着道教在2.8版本的引入,这些宗教在保留原有联系的情况下增加了与道教的互动,构成了[[东方宗教]]的一部分。 | 随着道教在2.8版本的引入,这些宗教在保留原有联系的情况下增加了与道教的互动,构成了[[东方宗教]]的一部分。 | ||
第6行: | 第6行: | ||
达摩宗教都起源于印度,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他们分别拥有不同风格的特色,这取决于你选择的宗教。印度教侧重于军事,佛教侧重于科技,耆那教侧重于稳定。 | 达摩宗教都起源于印度,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他们分别拥有不同风格的特色,这取决于你选择的宗教。印度教侧重于军事,佛教侧重于科技,耆那教侧重于稳定。 | ||
非游牧制统治者信仰达摩宗教要求启用 {{icon|roi}} [[ 印度罗阇]] 。 | |||
==共同特点== | ==共同特点== | ||
尽管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冲突(特别是耆那教被印度教击溃),但在游戏中,三种宗教互相之间都相对宽容,在其他印度宗教的省份没有增加反叛的风险,只受到与其他印度宗教统治者的轻微的关系惩罚。同样,没有任何一种宗教有异端,相反,每种宗教的不同教派和平共处,但会受到5点关系惩罚。印度宗教没有正式的宗教领袖,尽管他们都有五个圣地。没有大圣战。印度宗教的信徒没有允许女性统治者的修正。 | 尽管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冲突(特别是耆那教被印度教击溃),但在游戏中,三种宗教互相之间都相对宽容,在其他印度宗教的省份没有增加反叛的风险,只受到与其他印度宗教统治者的轻微的关系惩罚。同样,没有任何一种宗教有异端,相反,每种宗教的不同教派和平共处,但会受到5点关系惩罚。印度宗教没有正式的宗教领袖,尽管他们都有五个圣地。没有大圣战。印度宗教的信徒没有允许 使用 女性统治者的修正。 | ||
这些宗教的追随者一生可以有一次通过[[ 决议]] 花费一些威望转变为其他印度宗教的机会。这使得家族成员能够转变为当前最适合他们的宗教。例如,一位家族的建立者可能信仰印度教以获得其军事加成,而继承人可能信仰耆那教以和平地治理领地。你必须控制一个信仰此宗教的省份来皈依。有 {{iconify|Zealous}} 特质的角色不能转变信仰。 | |||
印度宗教有一个征服[[ 宣战理由]] ,用于其他印度宗教角色持有的法理王国。目标必须是相同文化组,而且会花费500[[ 虔诚]] (善业或纯净)。这个CB一生只能使用一次,所以在使用它之前一定要确定你能赢得胜利。 | |||
启用 {{icon|mnm}} '''[[ 修道士与密契者]]''',每种达摩宗教有自己的[[ 社团# 修会| 修会]] ,并且也可以加入[[ 社团# 恶魔崇拜者| 恶魔崇拜者]] (恶神哥利教派)。 | |||
[[ | 统治者可以建立[[ 决议# 骑士团类| 骑士团]] ,如果控制了自己宗教的所有圣地,或者在1100年后更容易建立。如果印度的主要城市(摩呼陀耶补罗, 朱罗曼荼罗, 摩尼耶补罗, 那婆萨利迦, 羯磔迦, 罗叉摩那伐底<!-- PROV1151, 未审核 -->, 摩揭陀, 善补罗, 摩若契吒, 果阿, 毗阇耶婆陀, 末罗浮摩, 帝利城, 邬阇衍那, 提部罗, 阿阇耶迷卢, 曲女城, 拉合尔, 德里, 木尔坦)中有五个被非达摩宗教的统治者持有,三个骑士团会全部激活。 | ||
所有东方宗教都可以同苯教及尊日神教通婚。 | |||
所有印度宗教允许一位封建统治者宣称他们自己是{{w|Chakravartin|转轮圣王}} ,如果控制了整个印度[[ 地区]] 。 | |||
== | == 继承 == | ||
耆那教和佛教(''' 没有''' 印度教)可以 [[File:Designate_heir.png]] 指定一位子女作为继承人,无视年龄长幼。但是,这个选择不能逾越性别法:一位采用男性优先继承法的统治者如果有一位符合资格的儿子,则不能指定女儿为继承人。 | |||
封建统治者通常限于[[ 选举均分继承法]] ,[[ 均分继承法]] ,[[ 长子继承法]] 和[[ 幼子继承法]] 。特别是,他们永远不能使用[[ 年长者继承法]] ,并且启用 {{icon|con}} [[ 御前会议]]以及通过完全内阁权力时仅能转变为[[选举君主制]] 。 | |||
这些限制迫使大部分低科技领地使用均分继承法。但是,玩家拥有AI不考虑的几个选项: | |||
* | * 启用 {{icon|con}} 御前会议的玩家可以自愿启用完全内阁权力以实行君主选举中选举君主制。 | ||
* | * 未启用御前会议的玩家可以在能够使用长子继承法前先启用幼子继承法。如果宗教支持指定继承人,幼子继承法等同于长子继承法,只要统治者有子女。 | ||
* | * 在爱尔兰大队接受教育(凯尔特文化组)将允许启用[[ 凯尔特选任法]] ,代价是放弃战象和[[ 宣战理由#Indian Subjugation| 征服CB]] 。 | ||
和大多数基督徒一样,印度宗教信徒可以通过[[ 外交行动#Order to take the vows| 要求宣誓]] 或者授予神殿来剥夺角色的继承权。 | |||
==种姓系统== | ==种姓系统== | ||
印度 | 印度 宗教信徒 被分为三个种姓,在游戏中以以下特性为标志: | ||
* [[File:Brahmin.png]] 婆罗门 | * [[File:Brahmin.png]] 婆罗门 , 神职人员 。+0.5 每月 善业。 | ||
* [[File:Kshatriya.png]] 刹帝利 | * [[File:Kshatriya.png]] 刹帝利 , 贵族与士兵 。+0.5 每月 威望 。 | ||
* [[File:Vaishya.png]] 吠舍 | * [[File:Vaishya.png]] 吠舍 , 工匠与商人 。+0.03 每 月 财富。 | ||
(第四种种姓首陀罗(奴隶/仆人)在游戏中不显示)种姓分别对应于宗教(寺庙)、封建(城堡)和城市地产。印度教徒应授予 | (第四种种姓首陀罗(奴隶/仆人)在游戏中不显示)种姓分别对应于宗教(寺庙)、封建(城堡)和城市地产。印度教徒应授予 角色 其种姓所对应的地产。角色只能在其所属种姓内结婚。子女将与父母同属一个种姓,而当父母来自不同种姓时,其子女的种姓将跟随父母所持有的种姓中较低下的一方。 | ||
印度教对持有不符合其种姓应 | 印度教对持有不符合其种姓 相 应地产的角色有-30的 好感 修正(统治者种姓错误),对与不同种姓的人结婚的角色也有-30的 好感 修正。皈依印度教的非印度教教徒被认为是无种姓的贱民,印度教教徒将对他们有-15的关系修正。印度教人物必须是刹帝利种姓,才能有资格成为指挥官。 | ||
[[ | [[ 决议#Become Kshatriya| 一个决议允许部落/ 封建印度教徒成为刹帝利]] ,花费大量金币(如果学识大于等于15则减半)和威望(如果是吠舍或无种姓)或者200善业(如果是婆罗门)。印度教贵人有一个相似的决议成为吠舍。也有可能通过勾引一个想要的种姓的女人并且合法化孩子来改变家族的种姓。 | ||
印度次大陆的佛教徒和耆那教徒也拥有种姓,但没有像印度教徒一样的限制,对于种姓错误的人也没有关系惩罚。不过,他们也能得到种姓特质本身给予的修正奖励。皈依非印度宗教的人会失去他们的种姓特质。 | 印度次大陆的佛教徒和耆那教徒也拥有种姓,但没有像印度教徒一样的限制,对于种姓错误的人也没有关系惩罚。不过,他们也能得到种姓特质本身给予的修正奖励。皈依非印度宗教的人会失去他们的种姓特质。 | ||
== | == 特点 == | ||
===[[File:Hindu.png]] 印度教=== | ===[[File:Hindu.png]] 印度教=== | ||
[[File:Hshindu.png|thumb|right| | [[File:Hshindu.png|thumb|right| 印度教圣地]] | ||
印度教,起源于早期印度雅利安人的吠陀信仰,是当代印度的主要宗教。 | |||
不像其他两种宗教,印度教的宗教信仰没有统一的定义,没有统一的哲学、神灵,甚至没有界定是否是印度教徒的标准。最一致和重要的区别是它严格遵守种姓制度,把印度教的祭司(婆罗门)放在首位,接着是世俗的统治者、商人、平民,最后是贱民(字面意思是“无种姓”)。 | |||
历史上,将婆罗门置于社会阶层的顶端(与士兵/ 军事统治者的种姓不同),对印度次大陆的安定起了作用。在更古老的时代,印度次大陆的暴力要严重得多,印度次大陆上因为帝国和奴隶发生了无休止的战争。婆罗门通过分割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和废除奴隶制,使印度的中世纪相对于前几个世纪更加和平(尽管仍然相当血腥)。 | |||
游戏中,统治的种姓的一切意图实际是更高的阶层,它也仍是三类印度宗教中最好战的一种。它可以无限制地使用圣战CB,适用于所有非印度宗教的信徒。印度教部队的士气额外多30% ,使得他们的部队比其他信仰的部队更耐久,并且印度教也可以[[ 劫掠]] ,类似于[[ 原始宗教]] 。但是,印度教徒不能像其他印度宗教一样指定主要继承人;和佛教、耆那教相似,他们限于均分继承法,幼子继承法和长子继承法。 | |||
总的来说,印度教徒提供了一种非常好战的游戏风格,就像异教徒一样。如果你打算在印度以外的地方发动战争,那就皈依吧。 | |||
特点: | |||
* 最好战的达摩宗教。 | |||
* | ** 无限制使用圣战CB。 | ||
** | ** 单位+0.3 士气。 | ||
** | ** 可以劫掠;洗劫非印度教神殿将增加宗教权威。 | ||
** | * 可以选择一位守护神: | ||
* | **湿婆 +1 军事,-1 外交 | ||
** | **毗湿奴 +1 外交,-1 军事 | ||
** | **梵天 +1 密谋,-1 管理 | ||
* | ** 迦梨时母 +1 军事,-1 学识 | ||
* | **象头神伽内什 +1 学识,-1 密谋 | ||
** [[File:Smartist hindu.png]] ''' | ** 恒河女神 +1 管理,-1 军事 | ||
** [[File:Shaktist hindu.png]] ''' | ** 选择迦梨时母使得你能够举行时母法会而不是排灯节。(另外,首都位于法理旁伽罗帝国内也解锁时母法会)。 | ||
** [[File:Shaivist hindu.png]] ''' | * 对那些所属种姓与持有头衔不相应的角色,或者与错误种姓结婚的角色有好感惩罚。 | ||
** [[File:Vaishnavist hindu.png]] ''' | * 四个支派,相互间-5好感: | ||
* | ** [[File:Smartist hindu.png]] ''' 传承派''' +0.5 每月善业 | ||
** | ** [[File:Shaktist hindu.png]] ''' 性力派''' +20% 生育能力 | ||
** | ** [[File:Shaivist hindu.png]] ''' 湿婆派''' +0.5 每月威望 | ||
** | ** [[File:Vaishnavist hindu.png]] ''' 毗湿奴派''' +5 封臣好感 | ||
** | * 种姓制度限制了工作机会。 | ||
** | ** 印度教统治者可能必须邀请合适种姓的角色以获得足够多的[[ 指挥官]] ,如果他们没有足够的城堡持有者作为封臣(或者持有者是女性)。类似的,它们必须与被授予者的种姓相匹配。这使得授予儿子领地更成问题。 | ||
* | ** 印度教统治者不能授予儿子神殿来剥夺其继承权,除非这个儿子属于 {{iconify|Brahmin}} 种姓。 | ||
** ''' | ** 印度教 {{icon|trd}} [[ 宫廷医师]] 必须是婆罗门。 | ||
** ''' | ** 皈依的外国人被视作贱民,使得他们不能被授予实地头衔或者和其他有种姓角色结婚。 | ||
** ''' | ** 印度教贵人也受到好感惩罚,如果他们的头衔和种姓不相应。 | ||
** ''' | * 圣地: | ||
** ''' | ** ''' 波罗奈''' :根据印度教神话,波罗奈是湿婆自己建立的。这里也是梵天被斩首的头颅在地上消失的地方。因此,波罗奈被认为是一个极其神圣的地方。 | ||
*** | ** ''' 布让''' :玛旁雍措所在地。玛旁雍措是梵天的意念所造,是纯洁的化身。喝了湖水的人死后就会去湿婆的住所,洗净百辈时间里的所有罪过。 | ||
** ''' 秣菟罗''' :秣菟罗被认为是奎师那诞生之地。 | |||
** ''' 邬阇衍那''' :寺庙Mahakaleshwar Jyotirlinga 所在地,这是供奉湿婆的最神圣的圣地之一。 | |||
** ''' 堕罗迦''' :堕罗迦是奎师那居住的圣城,有16,108 座宫殿为他的16,108 位妻子所建。奎师那离开这个世界时,这座富裕的城市消失在大海里。第二座城市也称作堕罗迦,在海岸边替代它成为朝觐的重要地点。 | |||
*** 波罗奈,布让,秣菟罗,邬阇衍那是重要的 {{icon|hl}} {{icon|jd}} [[ 丝绸之路]] 省份。 | |||
===[[File:Buddhist.png]] 佛教 === | ===[[File:Buddhist.png]] 佛教 === | ||
[[File:Hsbuddhist.png|thumb|right| | [[File:Hsbuddhist.png|thumb|right| 佛教圣地]] | ||
佛教是从公元前6世纪的佛陀悉达多 | 佛教是从公元前6世纪的佛陀 乔答摩· 悉达多的教导发展而来的。 | ||
因果报应是佛教的核心概念。它是人们通过自身的行为在自己和其他造物(无论是这样还是那样)之间招致的“业”,来决定他们将来 | 因果报应是佛教的核心概念。它是人们通过自身的行为在自己和其他造物(无论是这样还是那样)之间招致的“业”,来决定他们将来会经历的事以及经过生 死 轮 回 后的去向。在死后,灵魂在 六道 轮 回 的其他地方转世,无论是作为地球上的人或动物,还是在许多天堂或地狱中的一个,都将根据他们所积累的“业”来决定。即使是出生,一个人也会与父母产生一种业力关系,人们通过为父母支付丧葬费来偿还业报,并生育自己的孩子开始新的轮回。 | ||
佛教的中心教义是四 | 佛教的中心教义是四 谛 ,八正道。四 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谛 告诉我们,人 世间 一切 皆苦 , 修行能达到寂灭解脱 。八正道教导信徒如何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并从世俗的欲望中解脱出来(这些欲望产生的业力将人们束缚在生 死 轮 回 上)。佛教教导信徒,通过承认所有这些“业”的束缚,让他们完全脱离世俗的束缚,从而脱离轮 回 ,逃离苦难。 | ||
严格地说,征服自然领土、发动战争和以黄金和土地来衡量个人地位的行为都属于违反佛教教义的行为,尽管对于实际的统治者来说显然不是没有历史先例,但他们至少名义上遵循了佛教的教义。 | 严格地说,征服自然领土、发动战争和以黄金和土地来衡量个人地位的行为都属于违反佛教教义的行为,尽管对于实际的统治者来说显然不是没有历史先例,但他们至少名义上遵循了佛教的教义。 | ||
佛教可视为印度教和耆那教的混合。和耆那教一样,佛教统治者可以指定他们的任何合法子女为主要继承人,并且没有短暂统治的关系惩罚。他们没有耆那教拥有的封臣关系和直辖领地的 | 佛教可视为印度教和耆那教的混合。和耆那教一样,佛教统治者可以指定他们的任何合法子女为主要继承人,并且没有短暂统治的关系惩罚。他们没有耆那教拥有的封臣关系和直辖领地的 加成 ,但对暴力行为也没有那么严格的限制(佛教徒可以在没有惩罚的情况下与对手决斗、猎杀老虎等),他们的军队没有印度教的士气奖励,但佛教统治者比印度教的统治者更容易解决继任危机。 | ||
总的来说,佛教是控制玩家遗产的最佳宗教。 | |||
特点: | |||
* +4 [[ | * +4 [[ 属性# 学识|学 识]] 。 | ||
* | * 如果结合吐蕃文化,允许[[ 僧侣封建制]] ,可以无惩罚持有神殿以及在城堡中建造[[ 城堡# 贡巴寺院| 贡巴寺院]] 。 | ||
* | * 有限的宗教战争: | ||
** | ** 可以对异教徒发动[[ 宣战理由#Buddhist county conquest| 伯爵领征服]] 战争。由于佛教伯爵领征服是附庸目标而不是篡夺头衔,它们可以用来捕获异教宣称者或继承人,让他们很有用。 | ||
** | ** 可以对异教徒发动公国级别的圣战,但要花费250善业。 | ||
* | * 中等的稳定加成: | ||
** | ** 没有短暂统治惩罚(仅对佛教封臣)。 | ||
** | ** 女性统治者无惩罚。 | ||
** | ** 可以指定一位子女作为主要继承人。 | ||
* [[ | * [[ 野心#Reject negative trait| 移除负面特质的野心]] 。 | ||
* | * 三个分支:'''大乘佛教''',''' 金刚乘佛教''' 和''' 上座部佛教''' | ||
** [[File:Mahayana buddhist.png]] '''大乘佛教''' | ** [[File:Mahayana buddhist.png]] '''大乘佛教''' +5 封臣 好感 | ||
** [[File:Theravada buddhist.png]] '''小乘佛教''' | ** [[File:Theravada buddhist.png]] '''小乘佛教''' +1 学 识( 在佛教+4学 识 的基础上 ) | ||
** [[File:Vajrayana buddhist.png]] '''金刚乘佛教''' | ** [[File:Vajrayana buddhist.png]] '''金刚乘佛教''' +1 健康 | ||
* | * 圣地: | ||
** ''' | ** ''' 波罗奈''' :佛陀被认为是在公元前528年左右于此建立了佛教。 | ||
** ''' | ** ''' 岚毗尼''' :根据佛教传说,岚毗尼是女王摩诃摩耶在公元前563年生下佛陀的地方。 | ||
** ''' | ** ''' 伽耶''' :传说中佛陀悟道之地,佛教最重要的圣地。 | ||
** ''' | ** ''' 提婆耆厘''' :阿旃陀石窟所在地,拥有近30处石刻佛窟遗址和佛教艺术精品。 | ||
** ''' | ** ''' 梵衍那''' :巴米扬大佛所在地。于2001年3月被塔利班炸毁。 | ||
* | * 除了苯教和尊日神教外,还可以与[[ 祆教| 马兹达教]] ,道教,聂斯脱里派及长生天通婚 | ||
===[[File:Jain.png]] 耆那教 === | ===[[File:Jain.png]] 耆那教 === | ||
[[File:Hsjain.png|thumb|right| | [[File:Hsjain.png|thumb|right| 耆那教圣地]] | ||
耆那教是一种古老的和平主义宗教。耆那教徒相信他们的宗教是永远存在的,没有起源和终点。它偶尔会被人类遗忘,通过众''' 祖师''' (Tirthanankara,字面意思是“渡口创造者”,他在重生和轮回的海洋中建造了一座渡口)。白史婆(6-7世纪) ,第二十三代祖师,现在被认为是耆那教的最早领袖的史实人物。 | |||
“业”的概念源自耆那教,他们认为这是灵魂的污染。耆那教修行的目的是进一步提纯和净化一个人的灵魂,与欲望和世俗的业力相对抗。耆那教的核心概念是非一端论(An ēkāntavāda ),相信观的多样性,这种冲突的核心是误解和沟通不畅的结果,而不是人类固有的邪恶。耆那教徒被教导要把任何陈述的真伪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的可能性,这个这建立在一个人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相比较的基础上。他们被教导要避免绝对化,因为这会导致教条主义和偏狭。(在一款以宗教教条战争命名的游戏中显得突兀,也是为什么耆那教徒没有任何类型的圣战CB的原因) | |||
耆那教的正统信徒奉行不害(Ahimsa),这是一种禁止以任何理由使用暴力,甚至保护动物的和平主义准则,除非是为了自卫或保护他人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暴力。这延伸到饮食方面;耆那教徒被认为是素食主义者,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不能吃根类蔬菜(如土豆或洋葱),因为连根拔起这些蔬菜会伤害土壤的生命。 | |||
与这些准则相比,游戏给了耆那教统治者极大的灵活性。( 历史上的统治者和军队至少是名义上的耆那教信徒,尽管他们并不特别信奉非暴力。) +15 封臣好感给耆那教徒带来了长久而稳定的领地,无论帝国有多旁大。如果你有一个庞大而不稳定的帝国,那就皈依吧。 | |||
特点: | |||
* | * 提升稳定: | ||
** +3 [[ | ** +3 [[ 直辖领]] 地上限 | ||
** +15 | ** +15 封臣好感 | ||
** | ** 可以从子女中指定主要继承人 | ||
** | ** 没有短暂的统治惩罚(只对耆那教封臣) | ||
* | * 非暴力期望: | ||
** | ** 强力限制[[ 宣战理由]] !没有圣战,没有边界争端;宣称战争(包括外交总管伪造的宣称),印度征服战争和伟大征服可用,朝贡战争也可用。 | ||
** | ** 不能狩猎老虎 | ||
** | ** 没有狩猎[[ 生活重心]] | ||
** | ** 在做出某些事件选择时失去纯净(虔诚) | ||
** +1 | ** 处于和平时+1 每月虔诚 | ||
* | * 两个支派: | ||
** [[File:Digambara jain.png]] ''' | ** [[File:Digambara jain.png]] ''' 天衣派''' +1 健康 | ||
** [[File:Svetambara jain.png]] ''' | ** [[File:Svetambara jain.png]] ''' 白衣派''' +5 封臣好感 | ||
* | * 圣地: | ||
** ''' | ** ''' 乔荼婆荼<!-- PROV1174 -->''' :The Kesariyaji Tirth (the "Main Temple") 所在地,用于供奉第一位耆那教祖师,Rishabhadeva。 | ||
** ''' | ** ''' 布让''' :Ashtapada山(冈仁波齐)是第一位耆那祖师,Rishabhadeva,获得涅槃(解脱)的地方。 | ||
** ''' | ** ''' 罗奢罗波''' :尸佉罗时所在地,二十四位祖师中的二十位以及众多僧人于此获得了涅槃。 | ||
** ''' | ** ''' 室利浪伽钵多那''' :室罗伐拿白泽的白色池塘所在地。室罗伐拿白泽的巴霍巴利王雕像,是耆那教重要的朝觐地。据说旃陀罗笈多 孔雀成为耆那教徒并且过着苦修的生活,于公元前298年在这里逝世。 | ||
** ''' | ** ''' 菩弥伽''' :吉尔纳尔山所在地。Neminath,第二十二代祖师,在看见他的婚礼上屠杀动物作为食物的行为后成为苦行者。他放弃了所有的世俗享乐,来到吉尔纳尔山,在那里他获得涅槃。 | ||
== | == 概述 == | ||
除非你的领地位于印度西部(在那里你将对抗穆斯林),在印度发动战争主要是通过宣称。因为宗教冲突相对较少,印度东部地区是 {{icon|cm}} 769 开局一个理想的地点,就连爱尔兰和欧洲许多地方也在经历原始宗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冲突,以及交战部落之间的冲突。迦摩缕波王国控制着数个位于丝绸之路上的省份,使其成为一个有趣的开局。 | |||
印度本身是一个相对贫穷的次大陆;寺庙和城堡相比城市更易被找到。但是,考虑到这里的神职人员的行为像任何其他的封臣(不像天主教神职人员) ,相比同规模的天主教领地,一个相对较小的领地仍然难以击破哦。印度教劫掠者可以削弱邻居,同时使自己富裕。 | |||
S如果一位信奉印度宗教的封建统治者控制了整个印度[[ 地区]] ,他们可以宣称自己是{{w|Chakravartin|转轮圣王}} ,一位皇帝(圣王),被认为是一位理想的世界统治者,以道德和仁慈统治整个世界。通过成为转轮圣王,'''所有'''印度王国将属于一个''' 法理''' 帝国,允许皇帝通过增加''' 法理''' 修正来增加征召兵。 | |||
版本2.8 后,青藏高原的引入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拥有新的劫掠文化(所有吐蕃文化,尼波罗)和宗教(苯教)以互动。{{icon|jd}} 碧玉之龙DLC也引入了中国及其代理领地——西域都护府——可以影响许多因素,包括[[ 丝绸之路]] 的利润率以及进攻的可能性。此外,蒙古现在进攻印度可能更容易。 | |||
{{ReligionNavbox}} | {{ReligionNavbox}} | ||
[[Category: | [[Category: 宗教]] |
2021年8月7日 (六) 21:39的最新版本
印度宗教(英文:Indian religions),又称为达摩宗教(英文:Dharmic religions),是东方宗教的一个分支。
随着道教在2.8版本的引入,这些宗教在保留原有联系的情况下增加了与道教的互动,构成了东方宗教的一部分。
达摩宗教都起源于印度,有许多共同的特点。他们分别拥有不同风格的特色,这取决于你选择的宗教。印度教侧重于军事,佛教侧重于科技,耆那教侧重于稳定。
非游牧制统治者信仰达摩宗教要求启用 印度罗阇。
共同特点
尽管历史上确实发生过冲突(特别是耆那教被印度教击溃),但在游戏中,三种宗教互相之间都相对宽容,在其他印度宗教的省份没有增加反叛的风险,只受到与其他印度宗教统治者的轻微的关系惩罚。同样,没有任何一种宗教有异端,相反,每种宗教的不同教派和平共处,但会受到5点关系惩罚。印度宗教没有正式的宗教领袖,尽管他们都有五个圣地。没有大圣战。印度宗教的信徒没有允许使用女性统治者的修正。
这些宗教的追随者一生可以有一次通过决议花费一些威望转变为其他印度宗教的机会。这使得家族成员能够转变为当前最适合他们的宗教。例如,一位家族的建立者可能信仰印度教以获得其军事加成,而继承人可能信仰耆那教以和平地治理领地。你必须控制一个信仰此宗教的省份来皈依。有 特质的角色不能转变信仰。
印度宗教有一个征服宣战理由,用于其他印度宗教角色持有的法理王国。目标必须是相同文化组,而且会花费500虔诚(善业或纯净)。这个CB一生只能使用一次,所以在使用它之前一定要确定你能赢得胜利。
启用 修道士与密契者,每种达摩宗教有自己的修会,并且也可以加入恶魔崇拜者(恶神哥利教派)。
统治者可以建立骑士团,如果控制了自己宗教的所有圣地,或者在1100年后更容易建立。如果印度的主要城市(摩呼陀耶补罗, 朱罗曼荼罗, 摩尼耶补罗, 那婆萨利迦, 羯磔迦, 罗叉摩那伐底, 摩揭陀, 善补罗, 摩若契吒, 果阿, 毗阇耶婆陀, 末罗浮摩, 帝利城, 邬阇衍那, 提部罗, 阿阇耶迷卢, 曲女城, 拉合尔, 德里, 木尔坦)中有五个被非达摩宗教的统治者持有,三个骑士团会全部激活。
所有东方宗教都可以同苯教及尊日神教通婚。
所有印度宗教允许一位封建统治者宣称他们自己是转轮圣王,如果控制了整个印度地区。
继承
耆那教和佛教(没有印度教)可以 指定一位子女作为继承人,无视年龄长幼。但是,这个选择不能逾越性别法:一位采用男性优先继承法的统治者如果有一位符合资格的儿子,则不能指定女儿为继承人。
封建统治者通常限于选举均分继承法,均分继承法,长子继承法和幼子继承法。特别是,他们永远不能使用年长者继承法,并且启用 御前会议以及通过完全内阁权力时仅能转变为选举君主制。
这些限制迫使大部分低科技领地使用均分继承法。但是,玩家拥有AI不考虑的几个选项:
- 启用
御前会议的玩家可以自愿启用完全内阁权力以实行君主选举中选举君主制。
- 未启用御前会议的玩家可以在能够使用长子继承法前先启用幼子继承法。如果宗教支持指定继承人,幼子继承法等同于长子继承法,只要统治者有子女。
- 在爱尔兰大队接受教育(凯尔特文化组)将允许启用凯尔特选任法,代价是放弃战象和征服CB。
和大多数基督徒一样,印度宗教信徒可以通过要求宣誓或者授予神殿来剥夺角色的继承权。
种姓系统
印度宗教信徒被分为三个种姓,在游戏中以以下特性为标志:
(第四种种姓首陀罗(奴隶/仆人)在游戏中不显示)种姓分别对应于宗教(寺庙)、封建(城堡)和城市地产。印度教徒应授予角色其种姓所对应的地产。角色只能在其所属种姓内结婚。子女将与父母同属一个种姓,而当父母来自不同种姓时,其子女的种姓将跟随父母所持有的种姓中较低下的一方。
印度教对持有不符合其种姓相应地产的角色有-30的好感修正(统治者种姓错误),对与不同种姓的人结婚的角色也有-30的好感修正。皈依印度教的非印度教教徒被认为是无种姓的贱民,印度教教徒将对他们有-15的关系修正。印度教人物必须是刹帝利种姓,才能有资格成为指挥官。
一个决议允许部落/封建印度教徒成为刹帝利,花费大量金币(如果学识大于等于15则减半)和威望(如果是吠舍或无种姓)或者200善业(如果是婆罗门)。印度教贵人有一个相似的决议成为吠舍。也有可能通过勾引一个想要的种姓的女人并且合法化孩子来改变家族的种姓。
印度次大陆的佛教徒和耆那教徒也拥有种姓,但没有像印度教徒一样的限制,对于种姓错误的人也没有关系惩罚。不过,他们也能得到种姓特质本身给予的修正奖励。皈依非印度宗教的人会失去他们的种姓特质。
特点
印度教
印度教,起源于早期印度雅利安人的吠陀信仰,是当代印度的主要宗教。
不像其他两种宗教,印度教的宗教信仰没有统一的定义,没有统一的哲学、神灵,甚至没有界定是否是印度教徒的标准。最一致和重要的区别是它严格遵守种姓制度,把印度教的祭司(婆罗门)放在首位,接着是世俗的统治者、商人、平民,最后是贱民(字面意思是“无种姓”)。
历史上,将婆罗门置于社会阶层的顶端(与士兵/军事统治者的种姓不同),对印度次大陆的安定起了作用。在更古老的时代,印度次大陆的暴力要严重得多,印度次大陆上因为帝国和奴隶发生了无休止的战争。婆罗门通过分割世俗统治者的权力和废除奴隶制,使印度的中世纪相对于前几个世纪更加和平(尽管仍然相当血腥)。
游戏中,统治的种姓的一切意图实际是更高的阶层,它也仍是三类印度宗教中最好战的一种。它可以无限制地使用圣战CB,适用于所有非印度宗教的信徒。印度教部队的士气额外多30%,使得他们的部队比其他信仰的部队更耐久,并且印度教也可以劫掠,类似于原始宗教。但是,印度教徒不能像其他印度宗教一样指定主要继承人;和佛教、耆那教相似,他们限于均分继承法,幼子继承法和长子继承法。
总的来说,印度教徒提供了一种非常好战的游戏风格,就像异教徒一样。如果你打算在印度以外的地方发动战争,那就皈依吧。
特点:
- 最好战的达摩宗教。
- 无限制使用圣战CB。
- 单位+0.3士气。
- 可以劫掠;洗劫非印度教神殿将增加宗教权威。
- 可以选择一位守护神:
- 湿婆 +1 军事,-1 外交
- 毗湿奴 +1 外交,-1 军事
- 梵天 +1 密谋,-1 管理
- 迦梨时母 +1 军事,-1 学识
- 象头神伽内什 +1 学识,-1 密谋
- 恒河女神 +1 管理,-1 军事
- 选择迦梨时母使得你能够举行时母法会而不是排灯节。(另外,首都位于法理旁伽罗帝国内也解锁时母法会)。
- 对那些所属种姓与持有头衔不相应的角色,或者与错误种姓结婚的角色有好感惩罚。
- 四个支派,相互间-5好感:
- 种姓制度限制了工作机会。
- 圣地:
- 波罗奈:根据印度教神话,波罗奈是湿婆自己建立的。这里也是梵天被斩首的头颅在地上消失的地方。因此,波罗奈被认为是一个极其神圣的地方。
- 布让:玛旁雍措所在地。玛旁雍措是梵天的意念所造,是纯洁的化身。喝了湖水的人死后就会去湿婆的住所,洗净百辈时间里的所有罪过。
- 秣菟罗:秣菟罗被认为是奎师那诞生之地。
- 邬阇衍那:寺庙Mahakaleshwar Jyotirlinga所在地,这是供奉湿婆的最神圣的圣地之一。
- 堕罗迦:堕罗迦是奎师那居住的圣城,有16,108座宫殿为他的16,108位妻子所建。奎师那离开这个世界时,这座富裕的城市消失在大海里。第二座城市也称作堕罗迦,在海岸边替代它成为朝觐的重要地点。
- 波罗奈,布让,秣菟罗,邬阇衍那是重要的
丝绸之路省份。
- 波罗奈,布让,秣菟罗,邬阇衍那是重要的
佛教
佛教是从公元前6世纪的佛陀乔答摩·悉达多的教导发展而来的。
因果报应是佛教的核心概念。它是人们通过自身的行为在自己和其他造物(无论是这样还是那样)之间招致的“业”,来决定他们将来会经历的事以及经过生死轮回后的去向。在死后,灵魂在六道轮回的其他地方转世,无论是作为地球上的人或动物,还是在许多天堂或地狱中的一个,都将根据他们所积累的“业”来决定。即使是出生,一个人也会与父母产生一种业力关系,人们通过为父母支付丧葬费来偿还业报,并生育自己的孩子开始新的轮回。
佛教的中心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四谛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四谛告诉我们,人世间一切皆苦,修行能达到寂灭解脱。八正道教导信徒如何获得精神上的启迪,并从世俗的欲望中解脱出来(这些欲望产生的业力将人们束缚在生死轮回上)。佛教教导信徒,通过承认所有这些“业”的束缚,让他们完全脱离世俗的束缚,从而脱离轮回,逃离苦难。
严格地说,征服自然领土、发动战争和以黄金和土地来衡量个人地位的行为都属于违反佛教教义的行为,尽管对于实际的统治者来说显然不是没有历史先例,但他们至少名义上遵循了佛教的教义。
佛教可视为印度教和耆那教的混合。和耆那教一样,佛教统治者可以指定他们的任何合法子女为主要继承人,并且没有短暂统治的关系惩罚。他们没有耆那教拥有的封臣关系和直辖领地的加成,但对暴力行为也没有那么严格的限制(佛教徒可以在没有惩罚的情况下与对手决斗、猎杀老虎等),他们的军队没有印度教的士气奖励,但佛教统治者比印度教的统治者更容易解决继任危机。
总的来说,佛教是控制玩家遗产的最佳宗教。
特点:
- +4 学识。
- 如果结合吐蕃文化,允许僧侣封建制,可以无惩罚持有神殿以及在城堡中建造贡巴寺院。
- 有限的宗教战争:
- 可以对异教徒发动伯爵领征服战争。由于佛教伯爵领征服是附庸目标而不是篡夺头衔,它们可以用来捕获异教宣称者或继承人,让他们很有用。
- 可以对异教徒发动公国级别的圣战,但要花费250善业。
- 中等的稳定加成:
- 没有短暂统治惩罚(仅对佛教封臣)。
- 女性统治者无惩罚。
- 可以指定一位子女作为主要继承人。
- 移除负面特质的野心。
- 三个分支:大乘佛教,金刚乘佛教和上座部佛教
- 圣地:
- 波罗奈:佛陀被认为是在公元前528年左右于此建立了佛教。
- 岚毗尼:根据佛教传说,岚毗尼是女王摩诃摩耶在公元前563年生下佛陀的地方。
- 伽耶:传说中佛陀悟道之地,佛教最重要的圣地。
- 提婆耆厘:阿旃陀石窟所在地,拥有近30处石刻佛窟遗址和佛教艺术精品。
- 梵衍那:巴米扬大佛所在地。于2001年3月被塔利班炸毁。
- 除了苯教和尊日神教外,还可以与马兹达教,道教,聂斯脱里派及长生天通婚
耆那教
耆那教是一种古老的和平主义宗教。耆那教徒相信他们的宗教是永远存在的,没有起源和终点。它偶尔会被人类遗忘,通过众祖师(Tirthanankara,字面意思是“渡口创造者”,他在重生和轮回的海洋中建造了一座渡口)。白史婆(6-7世纪),第二十三代祖师,现在被认为是耆那教的最早领袖的史实人物。
“业”的概念源自耆那教,他们认为这是灵魂的污染。耆那教修行的目的是进一步提纯和净化一个人的灵魂,与欲望和世俗的业力相对抗。耆那教的核心概念是非一端论(Anēkāntavāda),相信观的多样性,这种冲突的核心是误解和沟通不畅的结果,而不是人类固有的邪恶。耆那教徒被教导要把任何陈述的真伪看作是一个复杂的、多方面的可能性,这个这建立在一个人自己的观点与他人的观点相比较的基础上。他们被教导要避免绝对化,因为这会导致教条主义和偏狭。(在一款以宗教教条战争命名的游戏中显得突兀,也是为什么耆那教徒没有任何类型的圣战CB的原因)
耆那教的正统信徒奉行不害(Ahimsa),这是一种禁止以任何理由使用暴力,甚至保护动物的和平主义准则,除非是为了自卫或保护他人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暴力。这延伸到饮食方面;耆那教徒被认为是素食主义者,在某些情况下甚至不能吃根类蔬菜(如土豆或洋葱),因为连根拔起这些蔬菜会伤害土壤的生命。
与这些准则相比,游戏给了耆那教统治者极大的灵活性。(历史上的统治者和军队至少是名义上的耆那教信徒,尽管他们并不特别信奉非暴力。) +15封臣好感给耆那教徒带来了长久而稳定的领地,无论帝国有多旁大。如果你有一个庞大而不稳定的帝国,那就皈依吧。
特点:
- 提升稳定:
- +3 直辖领地上限
- +15 封臣好感
- 可以从子女中指定主要继承人
- 没有短暂的统治惩罚(只对耆那教封臣)
- 非暴力期望:
- 两个支派:
- 圣地:
- 乔荼婆荼:The Kesariyaji Tirth (the "Main Temple") 所在地,用于供奉第一位耆那教祖师,Rishabhadeva。
- 布让:Ashtapada山(冈仁波齐)是第一位耆那祖师,Rishabhadeva,获得涅槃(解脱)的地方。
- 罗奢罗波:尸佉罗时所在地,二十四位祖师中的二十位以及众多僧人于此获得了涅槃。
- 室利浪伽钵多那:室罗伐拿白泽的白色池塘所在地。室罗伐拿白泽的巴霍巴利王雕像,是耆那教重要的朝觐地。据说旃陀罗笈多 孔雀成为耆那教徒并且过着苦修的生活,于公元前298年在这里逝世。
- 菩弥伽:吉尔纳尔山所在地。Neminath,第二十二代祖师,在看见他的婚礼上屠杀动物作为食物的行为后成为苦行者。他放弃了所有的世俗享乐,来到吉尔纳尔山,在那里他获得涅槃。
概述
除非你的领地位于印度西部(在那里你将对抗穆斯林),在印度发动战争主要是通过宣称。因为宗教冲突相对较少,印度东部地区是 769开局一个理想的地点,就连爱尔兰和欧洲许多地方也在经历原始宗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冲突,以及交战部落之间的冲突。迦摩缕波王国控制着数个位于丝绸之路上的省份,使其成为一个有趣的开局。
印度本身是一个相对贫穷的次大陆;寺庙和城堡相比城市更易被找到。但是,考虑到这里的神职人员的行为像任何其他的封臣(不像天主教神职人员),相比同规模的天主教领地,一个相对较小的领地仍然难以击破哦。印度教劫掠者可以削弱邻居,同时使自己富裕。
S如果一位信奉印度宗教的封建统治者控制了整个印度地区,他们可以宣称自己是转轮圣王,一位皇帝(圣王),被认为是一位理想的世界统治者,以道德和仁慈统治整个世界。通过成为转轮圣王,所有印度王国将属于一个法理帝国,允许皇帝通过增加法理修正来增加征召兵。
版本2.8后,青藏高原的引入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拥有新的劫掠文化(所有吐蕃文化,尼波罗)和宗教(苯教)以互动。 碧玉之龙DLC也引入了中国及其代理领地——西域都护府——可以影响许多因素,包括丝绸之路的利润率以及进攻的可能性。此外,蒙古现在进攻印度可能更容易。